急診科住太多老病號 很多不需急救影響病牀週轉

本文已影響601人 

新的危重急病人進不來,病情好轉相對穩定的老病人轉不出,明明最強調牀位高速流轉,事實卻是壓牀嚴重。本報調查發現,病房轉不起來已成爲全國多數三甲醫院急診科“通病”。

急診科住太多老病號 很多不需急救影響病牀週轉

急診科半數病人無需急救。2012年12月29日,記者來到上海瑞金醫院急診樓。該樓共5層,規模位居全國前列。早上7點半,二樓電梯廳裏,倚牆擺放着5張病牀。一個老人躺在牀上費勁咳嗽着,帶動相鄰兩張牀似乎也在劇烈抖動。二樓臨時觀察室的68張額定病牀全滿,樓道加牀14張。這些患者中最長的已住了近2年,住了三四個月的大有人在。50多歲的血友病患者孫先生就是這裏的“老病號”。他說:“我得了血友病,動不動就全身出血。我去二級醫院打聽過,沒我要的藥,就長期住這了。”

記者粗略一數,在這裏,六七十歲的老人佔到2/3。該院急診科主任、上海急診醫學會主任委員陸一鳴表示,目前長期滯留急診科的患者中,超過半數已不需要“急救”,甚至連日常護理都不用上,只需要靜養。真正影響急診病牀週轉的,就是大量無法轉入專科病房的老病號,主要是老年病人、晚期腫瘤病人和慢性病終末期病人。

2012年12月31日,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,多位患者告訴記者,從走廊的加牀到急診觀察室需要等候一天一夜左右的時間。一位在急診觀察室住了一個星期的患者表示,每天都有很多患者等牀位,但一天能轉出去兩三張牀就不錯了。值班醫生表示,轉病房只能我們跟專科聯繫試試,有時可能患者已病好能出院了,專科病房還是沒空牀。

2013年1月2日晚6點,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老樓急診留觀區,臨時加的行軍牀圍繞半圓形的護士臺,擺了整整一圈;樓道里,順着牆邊,加牀從留觀區入口,一直襬到最裏面,就連窄窄的廁所門口過道,都已經被佔用。有些地方的過道只能側身而過。一名把牀加在男廁所門口過道的患者家屬告訴記者,他們已在樓道里住了兩天,可還是看不到一點移到裏面的希望。

四原因導致急診病牀轉不起來。實際上,衛生部2009年出臺的《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(試行)》就規定,“急診患者留觀時間原則上不超過72小時”。但在三甲大醫院,這幾乎不可能。專家認爲主要有以下原因:

第一,百姓就認“三甲牌”。上海醫療急救中心科教部副部長李明華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若患者病情危重,急救人員會直接決定送往何處。但遇上患者病情穩定時,多數家屬都指定大醫院,即便到那排隊仍堅持要去,我們也很無奈。

第二,部分二級醫院水平確實需提高。如果三甲醫院能與二級康復醫院、社區醫院建立“雙向轉診”,“急診齒輪”也能順利運轉。但陸一鳴無奈地表示,個別二級醫院的藥品配備不合理,不少藥都沒有,很多患者轉過去後,無法接受有效的後續治療,影響轉院意願。

此外,相對便宜的急診費用和不合理的醫保考覈也是重要原因。上海醫保對醫院採取總額控制,大醫院一年醫保總額金額固定,一旦超標就需醫院、科室自負,導致專科病房“挑肥揀瘦”,拒收病人。

陸一鳴認爲,想要扭轉急診不急的尷尬,必須從制度上下工夫,完善醫療模式。首先要進一步完善“雙向轉診”模式,重症、複雜病人在大醫院治療,病情穩定後,及時轉至二級醫院。二級醫院也要加強自身建設,常用藥、急救藥要配齊。其次,醫保制度要調整,要重新覈定危重病人的急救費用,同時提高急診大夫的待遇。再次,政府應成立專門機構,授權其處理被遺棄病人的收治、轉院等事宜。病人情況穩定後,急救醫院也可以遵循一套標準,將其轉到特定機構,度過恢復、療養期。患者家屬也要真正關愛父母,用孝心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。▲(徐李燕)

精彩圖片

熱門精選